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建设标准,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程,聚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不断推陈出新,提出“陪同式参赛”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经验做法,拓展了青年思政课教师成长的途径。
教学能力比赛坚持以赛促研、以赛促教的原则,要求参赛教师细化各类课程具体要求、推进教学要求改造升级、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让教师在参赛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等,最终达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效果。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创意丰富,但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融合、科研等方面等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教学能力比赛,能够学习最新教学理念、观摩优秀教学展示、积累宝贵实战经验,从而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上出精彩、做出成果。
教学能力比赛一般包括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三个层次,其中国家级的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国赛)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要求最严。国赛不仅对赛制有严格规定,对于参赛作品和内容、参赛团队都有严格规定,如全国职业能力教学比赛要求参赛对象应为职业院校教龄2年以上(含)的在职教师,因此青年教师通常不具备参与国赛的资格。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为后续比赛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了“陪同式”备赛方式,让青年教师组成“后备团队”全程陪同比赛团队。青年教师通过“沉浸式”全程参与备赛,能够更好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也能充分了解学生专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教学设计技巧、不断积累教学素材、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追踪最新科研成果,进而让青年教师在备赛过程中得到教学和科研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在各类教学能力比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多名青年教师组成多组“后备团队”,全程陪同参赛老师的“比赛团队”,形成了强化制度激励,做好赛前动员,强化过程指导,做好跟踪参与,强化经验总结,做好经验推广的“三强化三做好”的工作模式。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备赛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环节,对学生专业有更细致准确的了解,增强其教学针对性;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备赛的教案设计环节,对教材整体框架和逻辑有更深刻地把握,对前沿的教案设计能够沉浸式地学习,增强其教学设计能力;青年教师还可以在备赛中参与对教案、微课内容的集体研讨,近距离观摩老教师的写作过程,观摩中累积写作素材、领悟写作技巧,在书写“实战”中不断提高教学写作能力。
“陪同式”备赛以锤炼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教学比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热情,打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多年的实践已产生良好的效果,青年教师助推参赛教师获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多项,而陪同参与比赛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多年参与陪同比赛的刘昱岐老师获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决赛一等奖,易佳馨、刘思菁老师在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委员的2021年度思政工作论文评选活动中均获一等奖,周娟老师立项省级思政课专项课题等。